2012-01-10 16:41:09 来源:济宁市卫生局 浏览:315次

1月10日,2012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卫生部部长陈竺等领导同志出席并作重要讲话。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工作报告中两次对我市探索中医药补偿及创新实施“先看病后付费”服务给予表扬。市卫生局局长、党委书记焦华受邀作为全国唯一地级市代表做了题为《树“先看病后付费”服务品牌建中医药补偿长效机制》的典型交流发言,获得与会人员的一致好评。

 

近年来,我市立足发展实际,紧抓医改机遇,创新工作思路,率先推出“先看病后付费”服务模式,并迅速在全市推广。通过“先看病后付费”这一窗口,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医改三年来取得医疗保障、基层医疗服务、基本药物零差率、中医药倾斜政策以及公立医院改革等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让医患关系更加和谐、让医疗机构更快发展,特别是让医疗保障越来越高的覆盖面和筹资水平、不断提高的报销比例等“枯燥”数字转化成实实在在的“医改温暖”;让健全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转化成“物美价廉”的医疗服务,受到群众广泛欢迎,越来越多医疗机构开始实施住院“先看病后付费”,“小病拖、大病扛”现象得到明显改善,中医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业务量快速增加、业务收入和服务水平得到快速发展,政府惠民举措得到群众真心拥护,民生政府、民生工程深入人心,社会诚信蔚然成风。我市先后在卫生部“三好一满意”片区工作会议及全国中医医院“三好一满意”经验交流会议上作典型发言,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朝闻天下》、《东方时空》栏目和《人民日报》等各级主流媒体先后对此做了深入宣传报道。安徽、河北、四川、甘肃、黑龙江、江西、河南、广西等地多家中医医院以及省内临沂、枣庄、莱芜等地医疗机构均开始试行此项措施。

 

深化医药体制改革以来,我市公立医院在内部运行机制、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进行综合改革,财政中医药补偿机制初步建立,逐步破解了政府补偿机制等医改“深水区”改革难点问题,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针对中医药的补偿保障政策,提高了中医药医保(新农合)报销比例、改革了医保(新农合)支付方式、建立起中医药补偿的长效机制。特别是2011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中医药特色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济政办字[2011]127号),将提升服务能力作为改革中医药补偿机制的重要突破口,决定财政自2012年起每年设立振兴中医资金2000万元,专项用于中医药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方面,利用三年时间实施提升中医药特色服务能力六项重点工程(即中医医院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中医药人才培养工程、中医药科研创新工程、基层中医药普及工程、中医药产业发展工程和中医药行业服务监管一体化工程);将市中医院迁建纳入“十二五”重点民生建设工程和济宁市医疗机构规划设置(2011-2015),从而确立了以政府绝对主导的多元化投入补偿长效机制和投入重点领域。通过改革,将中医医院绩效考核结果作为市、县财政编制下年度经费预算的依据,对我市公立中医院内符合国家规定的职工基本工资和离退休人员费用,由财政全额负担;3年内要对医院绩效工资的财政差额补助比例达到60%以上,实现了政府主导的中医药补偿长效机制改革的重大突破。

 

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相关司局负责人,全国人大、全国政协相关委员会有关司局负责人,总后勤部卫生部、武警总部后勤部卫生部有关负责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副省级省会城市卫生厅局分管负责人、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卫生厅局中医处处长和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主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分管负责人约200余人出席会议。